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刘葛君:骨骼考验季到来,防“伤筋动骨”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5-11-27  浏览:

当秋风吹来寒意,我们对健康的守护也需格外用心。骨骼的不适,不仅关乎疼痛,更影响着生活的从容与质量。现代骨科的使命正是通过更精准的方案与更微创的手段,为患者卸下病痛负担,重拾行动自如的安心。

秋冬来临,气温骤降,骨骼健康正迎来一年中备受考验的季节。低温与湿冷的天气不仅加剧了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湿滑的路面更增加了跌倒骨折的风险,各大医院的骨科门急诊也会随之迎来一波就诊高峰。

面对季节性激增的诊疗需求和患者对更快更好康复的期待,现代骨科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智能化手术技术的崛起,正成为破局的关键。

很多人对骨科手术的印象仍停留在“上钢板、打螺钉、打石膏”阶段,甚至将骨科医生称为“木匠”。实际上,为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现代骨科已全面迈向微创化与精准化。如今,医生可以借助先进的智能手术系统,将手术精度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其核心目标正是让患者受益——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

小心季节变换,科学应对“骨骼危机”

气温降低和湿度变化会对骨骼关节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一些骨科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首先,骨关节炎患者在此季节常常症状加重。低温会导致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缓,关节滑液分泌也可能减少,从而加剧关节僵硬和疼痛感,尤其是在晨起时或久坐后更明显。

因此,骨关节炎患者以及老年人需特别注意关节保暖,可佩戴护膝、护肘等,并进行适度的室内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维持关节灵活性和周围肌肉力量。

其次,冬季雨雪天气可能导致路面湿滑,跌倒风险显著增加。这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尤为危险,极易引发腕部、髋部及脊柱等部位的骨折。预防跌倒至关重要,应选择防滑鞋,行走时注意脚下,避免在湿滑路面匆忙赶路。同时,要加强营养,适度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多到户外晒太阳(选择阳光温和时段),以延缓骨量流失,增强骨骼强度。

此外,颈肩腰腿痛也容易在寒冷季节复发。寒冷会使肌肉紧张、筋膜痉挛,原本就有慢性劳损问题的部位更容易出现疼痛。在此提醒注意全身保暖,避免颈肩、腰背部直接受风受寒。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肢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对于已有骨科旧伤或经历过手术的患者,季节变换时也可能感到不适。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仍需留心观察,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复查,排除潜在问题。

当然,除了日常预防与保守治疗之外,若不慎面临需要手术的情况,尤其是那些结构复杂、传统手术难度与风险较高的部位,患者也无需过度焦虑。近年来,随着智能骨科手术系统的成熟与推广,许多过去令人望而却步的复杂手术,如今也能在微创与精准的前提下顺利开展。

突破传统局限,手术越做越微创

近年来,随着多款专业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骨科手术正式进入超精准、微创化的新阶段。理论上讲,目前常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适用于所有脊柱、关节及创伤类手术。但对于一些常见情况,如四肢长骨的骨折内固定、初次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以及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椎体成形等常规手术,无需过多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动用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无异于“大炮打蚊子”。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医生的经验判断与机器的精准稳定相结合,其优势在以下几类复杂手术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高难度骨盆骨折手术

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损伤,骨盆区周围伴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丛和重要脏器,常规手术难度极高,创伤大且出血多,有较高的致死及致残率。

传统的骶髂螺钉置入,需要反复的术中透视,损伤骶丛神经血管风险较大。随着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和一系列辅助复位工具的问世,医生可做到可视化操作置钉,在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降低了损伤骶丛神经血管的风险。

近年来,作为创伤骨科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关于骨盆骨折微创机器人手术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涌现。可以说,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实现了骨盆骨折微创治疗“从0到1”的跨越。

严重脊柱畸形矫形手术

严重脊柱侧弯、后凸、旋转畸形等矫治手术极具挑战。传统手术创伤大,在以往,术后椎弓根螺钉把持力不足易造成松动,脊髓神经损伤甚至造成瘫痪问题都困扰着医生和患者。手术机器人通过术前规划与术中导航,辅助医生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在微创条件下实现安全、有效的矫形。

复杂关节置换与翻修手术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出现帮助许多关节畸形、骨坏死患者摆脱了病痛折磨,重新恢复关节活动功能。但是,复杂关节畸形或者初次关节置换后的翻修手术难度极高,细微误差就会影响疗效。机器人系统通过精确的术前测量与方案模拟,协助医生完成截骨、假体定位等关键步骤,将复杂手术标准化、可控制化,提升手术成功率。

可以说,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正推动复杂骨科手术彻底摆脱“切口长、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等传统局限。如今,手术越做越微创,越做越精准,术后疗效与功能恢复显著提升,这已成为广大患者最直接的体验。

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标志着骨科手术范式正从高度依赖个人经验的“徒手艺术”,转向基于数据和算法的“精准科学”。它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一种诊疗理念的跃迁。通过将医生的临床智慧与机器的稳定精准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人机协同”的决策与操作闭环:医生负责全局判断与关键决策,机器人负责将规划方案转化为毫米级的高精度执行。

随着5G远程通信、数字孪生与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骨科手术机器人正突破手术室的物理边界,实现异地精准遥控手术。同时,通过对海量手术数据的学习优化,它或将能自主生成更优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

(作者为taptap网页版登录kino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医生)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11-27&id=477341&page=15

联系我们

taptap网页版登录kino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taptap下装口在哪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taptap点点登录APP